專家呼吁將"智能科學與技術"設為一級學科

時間:2017-08-21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稍加留意便會發(fā)現,今天許多需求非常旺盛的職業(yè)和專業(yè),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還沒有出現。這種趨勢發(fā)生在全世界、許多行業(yè)。這意味著,今天的學生,未來將從事自己從未聽說過的全新職業(yè)。

稍加留意便會發(fā)現,今天許多需求非常旺盛的職業(yè)和專業(yè),在10年前,甚至5年前都還沒有出現。這種趨勢發(fā)生在全世界、許多行業(yè)。這意味著,今天的學生,未來將從事自己從未聽說過的全新職業(yè)。

今年7月,國務院頒布《新一代人工智能發(fā)展規(guī)劃》,按照規(guī)劃,到2030年中國要成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的創(chuàng)新中心,同時宣告,這是一個人工智能"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的時代。那么,人才,從哪里來?

日前,在天津大學舉辦的"新工科建設專題培訓班"吸引了來自各省級教育行政部門、各相關行業(yè)協會及各高校的300余名專家學者。一個共識是,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已成為時代的最強音,智能成為經濟發(fā)展的新引擎,教育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最大的人才紅利。

專家呼吁將"智能科學與技術"設為一級學科

"我們這個星球上要迎來機器人新人類,他們有智慧、有個性、有行為能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協會理事長李德毅用一個短片,把人們帶到2030年"轉一轉":各個角落都是形形色色的服務機器人,翻譯、助理、客服、交易、會計、司機、家政、咨詢等工作都被人工智能代替;微創(chuàng)手術機器人"站"在手術室;無人拖拉機、農用無人機、背包機器人和收割機器人將成為新一代"農民"。

"人工智能給人類帶來的影響,將遠遠超過計算機和互聯網在過去幾十年已經對世界造成的改變。"李德毅認為這種改變必然要重構人類的生產生活、學習和思維的方式。與此同時,必須清醒的認識到,目前我國人工智能整體發(fā)展水平與發(fā)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缺少重大原創(chuàng)成果,人工智能尖端人才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事實上,高校早已開始探索如何培養(yǎng)與智能時代匹配的人才。2004年,北京大學在全國首次招收培養(yǎng)"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yè)的本科生,目前全國已有37所大學開展了智能專業(yè)的本科人才培養(yǎng)。2016年北京聯合大學在全國率先成立機器人學院,面向全國招生。隨后湖南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也相繼成立機器人學院或人工智能學院。

"經過多年的積累,現在智能學科的人才培養(yǎng),已經由下而上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培養(yǎng)體系。"李德毅認為,"現在的迫切任務是明確一級學科的位置,厘清課程體系,避免高開低走、碎片化和簡單化。"

根據國家《授予博士、碩士學位和培養(yǎng)研究生的學科、專業(yè)目錄》,我國目前有13個學科門類和111個一級學科,國家不設二級學科,大學可自主設置。

"我國目前的學科門類和一級學科是由上而下設立的,對規(guī)范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具有指令性意義,有明顯的中國特色。"李德毅說,無論是一級學科,還是二級、三級學科,本來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一級學科確實更便于匯聚資源。

2010年起,中國人工智能學會開始論證設智能科學與技術為一級學科,李德毅認為,由現有多個學科交叉滲透形成的"智能科學技術",應列為一級學科,屬工科門類,也可授理科學位。

李德毅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是人類進入智能社會后,科學技術自身發(fā)展催生出來的一級學科,多學科交叉滲透和國家重大需求起了助催作用,"一級學科的確立是隨社會的發(fā)展而發(fā)展和變化,智能科學與技術作為一級學科,是提升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源頭供給能力的時代需求,有著廣闊的應用和發(fā)展前景。"他認為,智能科學技術列為一級學科后,就不必貼上"交叉"的標簽。

作為一級學科的智能科學與技術,應該由相對明確、獨立、成熟的二級學科支撐,并要能夠覆蓋智能學科的整個內涵。學會經過論證,提出了5個二級學科,腦認知機理、機器感知與模式識別、自然語言處理與理解、知識工程、機器人與智能系統(tǒng)。

與此同時,智能科學與技術的論文、著作和教材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呈現出"井噴"的態(tài)勢。智能學科的教育,在專業(yè)基礎課程、專業(yè)課程(含核心課和選修課)和任意選修課程等不同層次上,都有獨立的課程體系支撐。

他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的二級學科是大學自主設置智能學科課程體系的重要依據,可營造良好的教育環(huán)境和巨大生源,確保"智能學科與技術"有扎實的基礎、專門的知識、以及寬闊的就業(yè),"不但不會從現有的計算機、自動化等學院搶走資源,還會促進其他學科、專業(yè)方向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大學應回歸"教與學"根本

人工智能時代,對各行各業(yè)的改變都是顛覆式的,而對教育的沖擊最甚。今年高考出現的各科高考機器人,正在證明,死記硬背、大量做題,機器肯定會做得比人好。而阿爾發(fā)狗在19×19棋盤上已經碾軋人類,如果擴大到21×21或25×25,人類將更望洋興嘆。李德毅注意到,其中一個共識,機器智能遠大于生物智能。

這讓人們對教育有了前所未有的反思,教育是否就等于知識的積累?李德毅認為,在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下,教育資源的優(yōu)化和集中使用,教學內容的碎片化和多媒體重構,可即時靈活產生新的聚焦和新的知識點,十分有利于培養(yǎng)受教育者的隨時隨地的知識獲取能力、特定問題的決策能力,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創(chuàng)新能力。

他理解,人工智能帶給教育就是改變,是教與學的交互,"教育的本質是交互認知和交互的感知。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吳巖分析了中國高等教育在這個時代正在經歷的巨大變化。他分析,中國高等教育的舞臺已從中國放大到全球,坐標是國際坐標,也面臨國際競爭。

吳巖認為,符合新時代需求的高等教育有了更深層次的變化。以往,衡量教育是否優(yōu)質,不是看經費夠不夠充足、環(huán)境夠不夠好,而是要看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產出。從評價條件的優(yōu)、教師的好,變成看學生的優(yōu)、學習結果的好;從教師向學生轉變,從教的好向學的好轉變。

面對眼下高校中,教學與科研不平衡的現象,他認為,高校還是應回歸教學、回歸本科,"回到根和本,人才培養(yǎng)是本,本科教育是根。"

李德毅也認為,智能科學與技術的教育,歸根到底要回歸本科,"現在本科非常少,研究生非常多,成了一個倒三角"。

他舉例說,一般來說,本科生在要求上大概150個學分,其中公共與技術課程是48學分,專業(yè)技術是33分,專業(yè)課程38學分,選修課程31學分。如果在本科生中設置智能專業(yè),講授智能內容可占到80學分左右,而目前在其他專業(yè)講授智能內容,一般不超過8個學分,這就嚴重阻礙了社會對智能人才培養(yǎng)的素質要求。

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大學校長鐘登華談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幾個本科生提出"無人機群概念",即由幾十架無人機組成不同的方陣,不同的組合有不同的戰(zhàn)斗力,"目前美國國防部采用了這個設想,正在實施,其他國家也都在跟跑"。這需要智能、航空、器械等許多門類知識的交叉,"比如500架飛機放出去要怎么控制,都需要智能化控制工程最先進技術應用"。鐘登華說,這體現了一個從創(chuàng)意、創(chuàng)新到創(chuàng)業(yè),注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

鐘登華把未來的時代稱為"強智能時代",他認為中國高等教育一個關鍵任務是本土化與國際化,即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國際視野。他認為要3大方面作出突破,推動協同育人,打通高校和企業(yè)之間的平臺;要擴大辦學自主權;以及改革評價體系,"不僅是發(fā)表SCI論文,更重要是能在一些技術上有所突破,能帶動真正的學科發(fā)展。"

更多資訊請關注工業(yè)機器人頻道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surachana.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