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2日,國內(nèi)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II-A“穿越號”盾構機順利到達黃河南岸工作豎井,標志著穿黃上游線過河段隧洞順利貫通,中線穿黃工程建設取得了重大階段性勝利。
南水北調中線干線一期穿黃工程是中線總干渠的關鍵性工程,其任務是將中線調水從黃河南岸輸送到黃河北岸,向黃河以北地區(qū)供水,同時在水量豐沛時可向黃河相機補水,一期工程設計流量為265立方米每秒,加大流量為320立方米每秒。工程由南北岸明渠、南岸退水建筑物、進口建筑物、邙山隧洞段、穿黃隧洞段、出口建筑物、北岸新老蟒河渠道倒虹吸、南北岸跨渠建筑物和南岸孤柏嘴控導工程等組成。穿黃主體建筑物(含隧洞及其進出口建筑物)設計洪水標準為30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為1000年一遇;主要建筑物地震設計烈度為7度。根據(jù)2004年6月份價格水平,核定工程總投資為31.37億元。
南水北調中線穿黃工程是南水北調工程中投資較大、施工難度最高、立交規(guī)模最大的控制工期建筑物,同時也是當前國內(nèi)最宏大的穿越大江大河的工程。工程選定的李村穿越黃河線路是在選比了孤柏嘴線、李村線、李寨線、牛口峪線等不同線路后最終選定的,穿越方式也是在充分論證對比了隧洞和渡槽兩種方案后選定了隧洞方式穿越黃河。其中,兩條引水的穿黃隧洞是整個穿黃工程最引人矚目的控制性建筑物,每條隧洞總長4250米,單洞直徑7米,采用目前世界上較為先進的盾構技術進行挖掘施工,技術含量高,施工工期長,在國內(nèi)用盾構方式穿越黃河尚屬首例。
中線穿黃工程于2005年9月27日開工建設。為做好盾構掘進工作,早在2005年12月,南水北調建設者就在黃河北岸擺開戰(zhàn)場,采用“銑接法”先進工藝和“雙高壓三重管、單管高壓旋噴法”土體加固新技術,優(yōu)化地連墻護壁泥漿配合比,先后攻克了北岸地連墻和高壓旋噴土體加固施工難題,建成兩條深48.5米的豎井,為盾構機始發(fā)掘進奠定堅實的基礎。2007年7月8日,穿黃工程隧洞盾構機掘進始發(fā),率先始發(fā)的是右引水洞(Ⅱ-B標項目)。
中線穿黃施工中使用的“穿越號”盾構機總體長度80米,刀盤直徑9米,總重量達1166噸,總功率4600千瓦。隧洞采用兩次襯砌加固工藝,盾構施工過程中,先用混凝土管片預襯砌,再進行環(huán)向預應力混凝土襯砌,中間設置彈性防排水墊層防止內(nèi)水外水的相互滲透,以確保隧洞輸水安全。盾構機在穿越黃河長距離掘進施工過程中成功解決了高水壓下盾松機分體式始發(fā)、黃河河道上砂下土地層下長距離掘進、高水壓、復合地層條件下更換刀具等技術難題。
中線穿黃工程的順利推進,將為2014年中線工程通水,緩解北方水資源短缺局面,為北方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水資源保障。
更多內(nèi)容請關注:供水環(huán)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