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內容:距離德國宣布棄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最初有關這個決定的各種爭議也逐漸平息。盡管德國并不處在海嘯或地震多發(fā)地區(qū),但默克爾認為,核電事故所帶來的恐怖后果是人類無法承受的。
距離德國宣布棄核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最初有關這個決定的各種爭議也逐漸平息。盡管對于德國棄核的表態(tài),許多人并不買賬。但冷靜地思考一下,作為歐洲經濟的中流砥柱,德國是那種會做白日夢的國家么?
在很多人看來,這個棄核決定應該打上默克爾的標簽。是她堅定不移的態(tài)度使得德國最終選擇了棄核這條崎嶇的道路。之前有人指出默克爾此舉是出于政治考量,并非為了德國的未來。確實,默克爾是一名政客,但也別忘了她同樣是一名物理學博士。對于核電,她絕不是一個外行人。
一個關于默克爾做出棄核決定廣為流傳的版本是:在做這個決定之前,默克爾花了一個晚上同她的丈夫,同樣是物理學教授的約阿希姆-紹爾進行了充分討論,之后便做出了這個決定。當然,這只是一種說法。做這樣重大的決定,默克爾自然不可能只同自己的丈夫商量。但比起同那些官員們反復就棄核進行討論,最終作出這個決定,人們似乎更愿意記住這個版本。因為對默克爾來說,做出棄核決定本身就充滿戲劇性。
默克爾曾經是核電的忠實擁護者。她上臺后還頂住巨大壓力做出延長境內數個核電站使用年限的決定。這個決定當時在國內引起了強烈抗議,默克爾力挺核電的態(tài)度可見一斑。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人,卻在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發(fā)生后,態(tài)度來了個180度大轉變,決絕地放棄了她曾力推的核電。
福島核泄漏事故確實讓德國的反核呼聲更加強烈,但這個聲音一直存在,并沒有因福島核泄漏事故發(fā)生什么質變。況且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反核浪潮中,仍有不少國家堅定挺核。在這樣的情況下,德國決定棄核更顯得尤為突出。
盡管德國并不處在海嘯或地震多發(fā)地區(qū),但默克爾認為,核電事故所帶來的恐怖后果是人類無法承受的。這樣的核電事故不是第一次發(fā)生,安全才是應該放在首位的。
作為一個對核電依賴較大的國家,放棄核電需要很大勇氣。但僅靠勇氣還遠遠不夠,核電出局后的空缺誰來填補,這才是最現(xiàn)實、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即便對于發(fā)達的德國工業(yè)及能源業(yè)來說,這個轉型仍將十分痛苦。但默克爾卻信心十足,稱將帶領德國走向一個全新的能源未來,一個由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構成的低碳能源未來。默克爾表示,她相信德國的可再生能源技術,能夠幫助德國填補核電留下的空白。
與在解決歐債危機時所表現(xiàn)出的謹小慎微不同,在做棄核這個決定德國未來發(fā)展方向的重要決定時,默克爾卻展現(xiàn)了果敢的一面。完全否定之前的決定,這對任何一個國家領導人來說恐怕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更別提這個決定是如此重大,幾乎放棄了德國1/4的電力供應來源。
默克爾的棄核決定確實為她贏得了滿堂彩。支持者稱這一決定將“載入史冊”。不管這個雄心勃勃的可再生能源計劃最終能否實現(xiàn),德國的舉動無疑在全球范圍內激起了波瀾,令其他國家刮目相看。
德國人一向給人冷靜謹慎的印象,但在這次的事件中,這個國家卻顛覆了以往給世界留下的印象。但或許正是由于他們有足夠的冷靜謹慎和大局觀,才會做出這個令人吃驚的決定。德國環(huán)境部長諾波特曾自豪地表示,如果德國完成了棄核這一壯舉,將成為世界上首個轉型為可再生能源經濟發(fā)展模式的主要工業(yè)國家。諾波特承認要完成這個目標德國面臨許多挑戰(zhàn),但他同時表示出對德國可再生能源技術的充分信任,稱德國一定能打造一個充滿吸引力的可再生能源市場。
政策扶持自然必不可少。諾波特將德國未來的能源政策形容為“對環(huán)境友好、有利于氣候且不違背市場競爭原則”的偉大政策?!罢畬⒐膭罴夹g創(chuàng)新,我們知道僅靠目前的可再生能源技術無法達成目標,因此技術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我們清楚該怎么做。”
挺核時有人反對,棄核時也不例外。反對德國放棄核電的主要聲音來自國內主要電力供應商、一些對政府決定持懷疑態(tài)度的經濟學家及分析師。他們認為政府有些過于樂觀,沒有正確估計要實現(xiàn)這個可再生能源目標所需付出的代價。“默克爾的決定更像是一種政治妥協(xié),對長期反對核電人士的妥協(xié)。如今這些人全都成了她的支持者?!焙商m國際關系協(xié)會能源專家馬克·胡伯特說。
不管怎么說,德國棄核絕不會是一時沖動。這個向來嚴謹的國家不會拿自己的未來當兒戲。而作為這個國家的總理,在默克爾的堅定、自信背后,是她對核電的了解以及德國能源未來的長遠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