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8-09-05 10:19:00來源:fenghy
[align=center]
(c)
圖1 三種常見的緩沖電路原理圖[/align]
理論分析和實踐表明,圖1(a)中的緩沖電路只在小功率等級時,對抑制瞬變電壓非常有效。隨著功率級別的增大,這種緩沖電路可能會與直流母線寄生電感L[sub]P[/sub]產生振蕩。在圖1(b) 所示的緩沖電路中,利用快速恢復二極管D[sub]S[/sub]可有效抑制瞬變電壓,從而抑制諧振的發(fā)生。但在功率等級進一步增大時,該電路的回路寄生電感L[sub]S1[/sub]則變得很大,不能有效抑制瞬變電壓。對于大電流電路可采用圖1(c)所示的緩沖電路,該電路可有效抑制振蕩,且回路寄生電感較小。
[align=center]
圖2 一種電容可變的緩沖電路[/align]
3 緩沖電路關斷波形及其元件的選擇[sup][3][/sup]
圖3給出的是緩沖電路的典型關斷波形。
式中:
應該注意的是,緩沖二極管應選用快速軟恢復型,以避免關斷時的嚴重振蕩。緩沖電阻應選用無感電阻,以避免開通時發(fā)生振蕩。
4 緩沖電路的仿真分析
仿真結果如圖5所示,圖中同時給出了無緩沖電路以及具有上述兩種類型緩沖電路時開關器件的開通與關斷波形(分別用1、2、3表示),為便于比較,對這三種情況下MOSFET的觸發(fā)信號分別作了順延處理。
[align=center]
(b) 開通波形
圖5 MOSFET開關電壓波形[/align]
由上圖可見,在仿真參數完全一致的情況下,圖2所示的緩沖電路在MOSFET關斷時能有效抑制瞬態(tài)過電壓,而當MOSFET閉合時,由于電路中C[sub]S2[/sub](C[sub]S5[/sub])的存在,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緩沖電路中的電荷釋放,有效避免了因C[sub]S[/sub]與L[sub]S[/sub]共振引起的振蕩(圖3中○B(yǎng)所指示的區(qū)域)。若需要調整放電時間,只需改變C[sub]S2[/sub](C[sub]S5[/sub])的值(如圖5(b)中曲線4為電容取值為10nF時的波形)。
與無緩沖電路相比,圖1(c)所示的緩沖電路雖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小開關器件在開通和關斷時的振蕩,但仍然具有很大的峰值,這是主要是因為C[sub]S[/sub]的取值偏小所引起,將圖1(c)中的C[sub]S[/sub]增大至600nF時進行仿真,其關斷波形如圖6所示,有效地抑制了關斷浪涌的產生。
另外,通過對不同頻率下前述兩種緩沖電路的仿真分析發(fā)現,其效果基本一致,隨著開關頻率的增加,兩個尖峰電壓都呈減小趨勢[4]。這是因為阻感性負載對母線電流的變化有抑制作用,頻率高到一定程度母線電流還未達到穩(wěn)定值開關管便被關斷,而兩個電壓尖峰都與母線電流有關,但隨著頻率的增加,其關斷波形變差,輸出功率降低,所以在高頻時一般采用軟開關。
[align=center]
圖6 增大圖1(c)中Cs后的關斷波形[/align]
5 結語
本文通過仿真分析了常用的C型緩沖電路及一種電容可變的緩沖電路,兩種電路均能有效地抑制開關器件開通和關斷時的瞬態(tài)電壓峰值,相比而言,文獻[2]中提出的緩沖電路雖然相對復雜,但效果更佳。
總之,在實際應用中,有效地利用仿真工具針對不同電路情況對緩沖電路進行分析,可以實現電路參數的優(yōu)化,找到滿足設計要求的電路。
參考文獻
[1]黃石生. 新型弧焊電源及其智能控制[M]. 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 2000.
[2]周躍慶, 尹中明. 一種新型IGBT緩沖電路的設計[J]. 電焊機, 2004, 34(10): 11-12.
[3]徐曉峰等. IGBT逆變器吸收電路的研究. 電力電子技術, 1998, 32(3): 43-47.
[4]孫強, 余娟等. MOSFET逆變器緩沖電路仿真分析[J]. 電氣應用, 2005, 24(5): 42-44.
作者簡介:
張揚(1975.12-),男,山東青島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人工智能、計算機控制等方面的研究。
曲延濱(1961-),男,山東牟平人,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計算機控制、嵌入式系統(tǒng)及應用、控制理論與應用。
聯(lián)系方式:
通信地址:山東省威海市哈工大教工5號信箱
單 位: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威海)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
姓 名:張揚
郵政編碼:264209
電 話:0631-5687204
E-mail: zhangyang_hit@163.com
標簽:
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凡本網注明[來源: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傳動網(www.surachana.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lián)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lián)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產品新聞
更多>2025-10-31
2025-10-22
2025-10-17
2025-10-11
2025-10-09
2025-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