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安徽阜陽市潁上縣六十鋪鎮(zhèn)的劉新芹,和鄰居們一起在馬路邊上蓋起了聯(lián)排4層樓房,她在自家一樓開了個雜貨鋪。當記者近日跟隨“中華環(huán)保世紀行”采訪團來到潁上縣時,她告訴記者,她家已經用上了自來水,水質比井水好很多,“那是消毒過的,燒開后也不會浮著一層堿”。
劉新芹說,現(xiàn)在水費是一戶5元/月,用水量不超過3噸水。因此,她做飯、洗菜、燒開水用自來水,洗衣服、打掃衛(wèi)生等還是用井水。那使用后的污水哪里去了?劉新芹的新房后面是一個大池塘,劉新芹和鄰居們把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池塘里。
記者看到,池塘水顏色呈深綠,上面還漂浮著塑料袋、紙張等生活垃圾。劉新芹說,池塘里還養(yǎng)著魚,旁邊的農田灌溉就用池塘或溝渠里的水。種出的小麥、玉米和大豆等賣給周邊企業(yè)做成掛面等。
劉新芹們“吃”的自來水是來自潁上縣六十鋪鎮(zhèn)中心水廠,水廠就坐落在農田和農戶小院的旁邊,門口一塊“飲用水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qū)”的牌子才讓人覺得其重要性。由于農村基本沒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加上農田施用了化肥和農藥,潁上縣人飲工程辦公室副主任李明說,當前六十鋪鎮(zhèn)的“淺層地下水已經不行了”,水廠從200米的深井取水,一年檢測2次水質。
讓農民喝上干凈的水,是關系國家民生的大事。水利部部長陳雷表示,按照“十二五”規(guī)劃,今明兩年將攻堅農村飲水安全,確保讓所有農村居民都能喝上干凈的水。而截至到2013年底,潁上縣實際解決了50.6萬農村居民飲水不安全問題,占全縣農業(yè)人口的33.3%;“十二五”期間,還解決了33.34萬農村居民的飲水不安全問題,剩余42.06萬人,將于2015年底全部解決。
盡管當前農村飲水安全情況正在逐步改善,但農村生活污水治污“缺位”現(xiàn)象依然普遍。據《2013年中國環(huán)境狀況公報》,2013年,我國共建成供水工程近5萬處、分散供水工程4萬處,解決了6343萬農村居民和農村學校師生的飲水安全問題;全國農村用水普及率達59.4%,集中供水的行政村比例達61.3%。但對生活污水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僅為9%,對生活垃圾進行處理的行政村比例為35.9%。
環(huán)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也曾表示,農村環(huán)保直接關系到城鄉(xiāng)居民的“米袋子”、“菜籃子”、“水缸子”。但全國4萬個鄉(xiāng)鎮(zhèn)、近60萬個行政村大部分沒有環(huán)保基礎設施,每年產生生活污水90多億噸、生活垃圾2.8億噸,不少地方還處于“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fā)”的狀態(tài)。
更多資訊請關注供水環(huán)保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