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能源署:中國可再生能源投資超歐美總和

時間:2015-07-16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距離年底在巴黎召開的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召開還有近5個月,國際能源署(IEA)已經開始了積極熱身。

距離年底在巴黎召開的21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1)召開還有近5個月,國際能源署(IEA)已經開始了積極熱身。

7月14日,在《2015世界能源展望》之能源與氣候變化特別報告中國發(fā)布會上,IEA候任署長、首席經濟學家FatihBirol表示,今年年底將在巴黎舉行COP21,核心議題是在氣候問題上各國的責任應如何劃分,或將達成一項協(xié)議。

Birol指出,過去許多年里,全球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在升高,2014年卻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負增長。

FatihBirol對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貢獻評價頗高。“沒有中國,就實現不了今天全球在清潔能源發(fā)展領域的成就。”他說。在過去5年中,全世界40%的新增清潔電力都在中國實現的;中國在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投資,比美國和歐洲的投資總額都要高。

由能源生產和利用所產生的排放占到全世界溫室氣體排放的2/3。作為目前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將應對氣候變化看作是一次能源領域發(fā)展轉型的歷史機遇。

去年,北京APEC會議期間,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共同發(fā)布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奧巴馬宣布,美國計劃在2025年實現26%-28%的減排目標;習近平宣布中國計劃在2030年左右達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

在《2015世界能源展望》之能源與氣候變化特別報告中國發(fā)布會上,FatihBirol表示,針對今年年底召開的COP21,目前許多國家已經做出了關于自愿減排的承諾。“如果所有承諾都落實,能源行業(yè)的變革將石破天驚。”

他預測,到2030年,1/4的能源將屬于低碳能源,能源強度將提升3倍以上,能效會隨之上升。屆時,煤炭和石油的需求將大幅降低,天然氣將成為唯一增長的化石能源。

為了保證巴黎氣候大會能夠達成一致協(xié)議,IEA提出了四大建議。首先,使二氧化碳排放盡早達到峰值。IEA建議,各國能源行業(yè)與企業(yè)應該設置短期的減排峰值,“有了峰值指導就能快速實現減排目標。”其次,每五年修訂一次減排目標;再次,鎖定將氣溫上升控制在2℃的目標。最后建立有效程序,追蹤能源部門在實現目標方面取得的進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表示,歐洲國家在1990年達到碳排放峰值,美國在2010年達到峰值,但這不意味著未來能否達到排放峰值只取決于發(fā)展中國家。“除了發(fā)展中國家之外,還取決于發(fā)達國家減少排放的速度要快。”目前,發(fā)達國家的人均排放是發(fā)展中國家的3-5倍。

此外,IEA還提出了一項銜接策略,可以使全球能源相關的排放在2020年達到峰值,實現近期排放峰值的承諾將傳遞清晰的訊息,即控制2℃上升目標的政治決心。

銜接情景包含五項措施:提高工業(yè)、建筑和交通運輸業(yè)的能效;逐步淘汰最低效的燃煤電廠和禁止新的建設;將電力行業(yè)中對可再生能源技術的投資從2014年的2700億美元(約合16762.14億元人民幣)增加到2030年的4000億美元(約合24832.8億元人民幣);到2030年逐步淘汰對終端用戶的化石燃料補貼;減少油氣生產過程中的甲烷排放。

“此外,要減少排放,僅僅減少化石能源的補貼是不夠的,還要改變消費者的習慣。”潘家華舉例說,為了促進良好的能源消費習慣,中國已經實施了階梯電價,“這種價格機制比取消化石能源補貼更有效果。”

不過,針對取消化石能源補貼,國家發(fā)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長韓文科提出了不同觀點。他認為,要消除化石能源補貼比較困難。一些國家尤其是能源生產國,取消化石能源補貼后,并沒有實現很好的轉型。“中國政府已經明確可再生能源將是大力發(fā)展的方向,唯一的問題就是未來如何將發(fā)展規(guī)劃落地。”

據IEA調查顯示,全球經濟每年在能源補貼方面的花費超過5500億美元(約合34145.10億元人民幣)。其中,伊朗、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印度和中國排在前列。

該機構估計,如果能源補貼在2020年前逐步取消,能源消費將減少8.5億噸石油當量,相當于目前日本、韓國、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能源消費總和。能源消費減少將節(jié)省的碳排放相當于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總和。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surachana.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