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紅介紹“山寨版”機床左和德國生產的機床右
閻錫山統(tǒng)治山西38年,歷經無數(shù)次風云變幻而屹立不倒,其獨到的治政理念和非常的做事方式也是其中重要原因。這次“一普”,在山西北方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不僅發(fā)現(xiàn)了廠內現(xiàn)存的多件可以認定為珍貴文物的“寶貝”,而且每件“寶貝”背后的精彩故事更令人大開眼界。
山西北方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的前身為山西機器局,創(chuàng)建于清朝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廠址一直在太原,當時就以制造軍火為主。1911年至太原解放前,該廠為閻錫山的晉綏軍制造槍支彈藥,進而招兵買馬、壯大實力、統(tǒng)治山西立下了汗馬功勞。大家都知道湖北的“漢陽造”步槍有名,但放在當時,“晉造火炮”也是響當當?shù)拿枺侵圃斐鰜淼呐趶?,從質量到數(shù)量在民國是數(shù)得著的。而這首先得歸功于閻錫山的眼光和氣魄,是他將一批進口的先進車床引進到山西,搬回了山西機器局的廠房里。
現(xiàn)在這些龐然大物就被安置在空閑的廠房里,它們安靜地待在不同的角落里,身上的油垢深深嵌在了槽縫里,很多機器表面的油漆都已脫落,斑駁的痕跡讓外來人并不會多瞧它們第二眼。但就是這些看上去并不起眼的機器,件件都大有來頭,每件機器背后都有各自的故事。我們先來介紹一下此次的“主角”——一部德國生產的機床。這是閻錫山從國外采購回來用作加工炮彈的,而在這部進口的機床旁邊,還有“閻老西”手下的技術人員copy出來的“山寨版”機床。這些機床已經快80歲“高齡”。
對于這兩臺機器,山西北方機械制造有限責任公司宣傳部部長劉貴紅可是它們的“老朋友”,他經常會跑到廠房里看著這些機器,通過它們來跟歷史對話。第一件原裝版,高達15米左右,名字叫“12公尺洗車車床”,是1934年閻錫山令人從德國購進的;第二件“山寨版”,是一個與德國機床長相一樣、但個頭略為縮減的“鐵塊頭”,這是當時廠子里的技術人員按照德國機器自己加工出來的。所以,別再為現(xiàn)在人們自己組裝汽車所驚嘆了,80多年前,科技遠不如現(xiàn)在,咱連機床都能仿造。兩臺機床放置在一起,頗有些“母子”的感覺。
要說這“母子”倆啊,還真有故事。為了購置設備,閻錫山專門組織了招標會,挨個與制作方代表談判,怕走漏風聲,他還特意把談判地點放在了外地。談判過程中,“閻老西”充分發(fā)揮了他的狡黠和精明,先提出要大量購買設備,然后要求對方提供圖紙,并說為了確保購買機床的質量,要從中方派技術人員到現(xiàn)場監(jiān)督——其實是方便偷師學藝。而到最后,購置的機床卻只有一臺。技術人員回到太原后,第一件事就是仿制機器。很快,“山寨版”就搞出來了,而且質量相當靠得住。就在“一普”啟動后,這臺機床才因為“身份”特殊,正式退休。
除了上面的機床,“一普”時,還發(fā)現(xiàn)了一架105毫米加農炮,日本造,大炮上面刻有“大正十四年”(即1927年)的字樣。原本,閻錫山也是想把這件重型武器copy出來,但大炮自身太重了,一旦打起仗,運送起來就是個難題,不像咱自己做的輕型炮,放在農用車上就能拉走。此外,這臺大炮也不適合山西地形,不能機動作戰(zhàn),收到實物后的閻錫山不得不放棄了大規(guī)模仿照生產的想法,給了小日本一個“差評”。如今,要想拖走這臺日本大炮,還得動用吊車。
上述這兩件文物承載的往事,都與閻錫山相關。特別是第一件文物,省政協(xié)文史辦原副編審劉存善先生撰寫的《閻錫山其人》當中曾有記載。一些學者認為,作為山西最高統(tǒng)治者的閻錫山,就連購置機床這樣的小事都要親力親為,是閻不相信他人和摳門的個性使然,但在我看來,這種親自組織、精心策劃和精明算計的背后,或是體現(xiàn)了“中原大戰(zhàn)”后閻錫山勵精圖治,一門心思經營山西的決心。
更多資訊請關注機床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