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條不算太新但細想頗值得玩味的新聞,8月16日長虹與ABB正式合作簽約,進軍機器人產業(yè)。你若是把長虹與中國的機器人產業(yè)作比較,會發(fā)現有頗多相似之處——即受追捧又被批評。
先說長虹,7月30日,四川長虹發(fā)布2016年半年報,上半年實現歸屬母公司股東的凈利潤4.6億元,實現從虧損19億到盈利4億的神轉折??吹酱颂?,不鼓掌叫好都有種對不起劇情的感覺。
但就是有人并不看好長虹,因為2015年的虧損是長虹自2005年后的首次虧損,而轉到今年長虹選擇了一條最簡單粗暴的扭虧為盈道路——甩賣資產。所以質疑聲隨之而來,他們認為長虹新一輪轉型的成效值得觀察。
中國的機器人產業(yè)也是如此,根據《中國制造2025》的規(guī)劃,2020、2025和2030年工業(yè)機器人銷量的目標,分別是15萬臺、26萬臺和40萬臺,預計未來10年中國機器人市場將達6000億元人,前景誘人。白電企業(yè)早就對其上下其手,格力宣布機器人是其第二跑道,近期跟庫卡鬧得滿城風雨的美的,還有早已左擁無人制造工廠、右抱服務機器人的海爾。無怪長虹也要來插一腳,才覺有備無患。
但還就是有人并不看好家電企業(yè)跟機器人產業(yè)勾肩搭背搞聯手,這個說從并購角度看交易雙方有技術保密和限制條款,整合一個不到位,就不是強強聯合更強反而會弱爆了。那個又說,中國機器人高端產業(yè)低端化、缺少核心技術,最關鍵的是新一代機器人標準還未形成??傊痪湓?,前路漫漫,誰也不知道哪有個坑你就掉下去摔死了。
說實話,作為新中國的好青年,大家都應該時刻用“要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這句話來告誡自己。畢竟,人家這是干正經事,振興國家提升自我,又不是當“馬蓉”坑同盟騙家財。
對于長虹,光憑“甩賣資產”就給出“有待觀察”的論調,似乎也對它不太公平。畢竟連長虹的董事長趙勇都明確表示,長虹既要做加法,也要做減法,對不符合公司整體發(fā)展戰(zhàn)略,經營不好的,就迅速退出。
而機器人產業(yè),正如《中國制造2025》中強調的,制造業(yè)是國民經濟的主題,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梢姡袊惹行枰獧C器人產業(yè)助力制造業(yè)。而長虹則迫切需要機器人助其智能轉型。
伴隨著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以及勞動成本上升,我國人口紅利時代即將結束,鑒于德日等發(fā)達國家的經驗,我國制造業(yè)需要機器替人,機器人產業(yè)的發(fā)展迫在眉睫。這一點映射到中國家電行業(yè),耽誤之急便是生產技術的智能轉型——智能制造。你看海爾便是中國智能制造的行業(yè)范本,其無人工廠對于產品大規(guī)模定制、個性化定制助益良多。所以,即便有再多的坑,機器人這條路,中國也必須走,這是工業(yè)4.0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
長虹于此時選擇跟德國庫卡的“對頭”ABB合作,無疑能大幅縮短其真正實現“國際化大規(guī)模定制”的時間。所以跟“甩賣資產”一樣,長虹選擇“機器人”是在走智能轉型的捷徑,借此快速提升企業(yè)工業(yè)制造水平。長虹與ABB設立的“機器人應用聯合實驗室”,為的就是研究工業(yè)機器人在家電領域內的應用,例如應用開發(fā)、系統(tǒng)集成等方面。這對于長虹來說,能助其全面升級智能制造的技術與平臺。這么看來,長虹的智能轉型真的不是在做無用功,而是有的放矢、直擊“要害”。
就像做人不可能讓每個人都對你滿意一般,企業(yè)的舉措以及行業(yè)的發(fā)展,自然也會飽受行業(yè)的褒貶。中國的機器人產業(yè)剛剛起步,亦如長虹的智能轉型還在路上。雖然我國機器人產業(yè)有諸多等亟待解決的問題,但我們是在路上的,在積極探索的,在像國際靠攏的。而長虹亦是在努力的,它若不甩掉負資產輕裝上陣,又如何在智能轉型上彎道超車,真正實現“神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