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2月16日,美國商務部宣布對華光伏產品“雙反”終裁結果,認定中國臺灣輸美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傾銷,美方將征收“雙反”關稅——毫無疑問,這讓中國企業(yè)傷透了心。然而,不可忽略的是,這件事對美國而言好處也極為有限,甚至可以說是一件壞事。
根據美國商務部所公布的稅率,今后從中國輸入美國的太陽能產品價格將上漲近200%。而這一切的推動者是SolarWorldAG,一家在俄勒岡州擁有制造基地的德國企業(yè)。而美方所聲稱的理由是中國輸美晶體硅光伏產品存在不公平的補貼行為。
好吧,這或許是真的。然而,這件事發(fā)生的大背景是,盡管太陽能光伏裝機量總體上仍在上升,但美國已經在進一步擴張?zhí)柲苣酥量稍偕茉丛趪夷茉垂械谋壤呐φ跒l于失敗,其可再生能源的增長已經不足以應付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zhàn)。
從2011年到2014年以來,美國的發(fā)電裝機容量已經增長了5倍。根據美國能源信息管理中心數據,截至今年夏天,這個國家的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已經達到了6.5GW。這個數字,幾乎是美國燃煤發(fā)電廠裝機的兩倍。然而,太陽能的6.5GW裝機仍然低于美國總發(fā)電容量的1%。根據美國可再生能源發(fā)展與環(huán)境保護機構的規(guī)劃,不包括水力發(fā)電,到2030年美國電力供應比例應該有9%的比例來自于可再生能源。
從上面的數據來看,美國可再生能源方面的工作進度遠遠落后于規(guī)劃,而認為的增加光伏組件的價格,將會造成更進一步的阻礙。那么,明知如此,美國為什么要這么做?答案是,工作?;蛘哒f就業(yè)更為合適,就像SolarWorld美國地區(qū)子公司總裁聲明所承諾的,增加進口稅率,擴大雙反范圍,可以增加美國的就業(yè),促進企業(yè)在美國本土興建更多的工廠。
這個聲明精確地定義了我們所討論的這個工作的性質——通過阻止便宜的國外產品進入國內,從而用更高的價格勒索消費者以制造更多的就業(yè)機會。
但需要注意的是,盡管有成千上萬的美國人在從事太陽能相關的工作,然而僅有五分之一的是從事制造產業(yè)。在美國,有將近一半的行業(yè)人員都是從事太陽能系統(tǒng)安裝工作,另外還有22%的人員是從事光伏貿易以及系統(tǒng)開發(fā)的工作。即使這個數據是粗造的估計,所謂的通過減少進口增加本土制造以增加工作崗位的說法仍然是被打臉。更便宜的光伏產品意味著更大的需求,更大的需求當然也意味著更多的零售量、安裝量和維護。
與之相反的是高太陽能面板進口稅率可能造成的結果:太陽能制造產業(yè)相對較少的就業(yè)增長,對消費者而言更高的價格,以及低增長可再生能源推廣進程,這些都不符合美國的利益。而且美國太陽能太陽能制造業(yè)并不會增長,而是其他更低成本制造區(qū)對中國大陸以及臺灣光伏組件的取代。正如紐約時報所報道的。
在全球四個主要太陽能產區(qū),馬來西亞正逐漸體現(xiàn)出其越來越明顯的優(yōu)勢。馬來西亞是繼中國之后第二大對美光伏產品出口國,越來越多的外國企業(yè),包括中國、歐盟、南韓甚至美國企業(yè)都在這里有大量的投資。馬來西亞高度自動化的工廠以及低廉的薪資水平,使其人工成本堪比中國。大量的熟練而又廉價的技術工人,讓馬來西亞成為了全球光伏制造業(yè)的熱點地區(qū),更關鍵的是,這里不會像中國那樣受到西方國家的刁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