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在2017中國汽車產業(yè)發(fā)展(泰達)國際論壇上披露,目前工信部已經啟動相關研究,將會聯合相關部門制訂我國傳統(tǒng)能源汽車退出的時間表,以推動汽車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
由于傳統(tǒng)能源汽車(即燃油車)帶來污染,近來多個國家已宣布全面禁售燃油汽車時間表。比如英國、法國宣布的禁售時間是2040年,德國、印度的禁售時間是2030年。如今我國也啟動了禁售時間研究,估計不久就會宣布燃油車的具體禁售時間。
新能源汽車(即電動汽車)早被公認為是未來發(fā)展方向。數據顯示,到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累計產銷量超過100萬輛。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保有量全球占比均超過50%。從某種意義而言,我國早就啟動了電動車替代燃油車的推進工作,而且力度越來越大。
但燃油汽車何時徹底退出歷史舞臺,我們還沒有時間表。筆者以為,燃油車退出時間的早晚主要取決于這幾個因素:我國環(huán)境污染狀況和《巴黎協(xié)定》的落實情況;國內汽車制造業(yè)從傳統(tǒng)能源向新能源轉型的進展情況;支撐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建設情況等。
其中,充電樁建設能否滿足未來新能源汽車充電需要,是一個關鍵因素。充電樁建設直接影響國內汽車企業(yè)轉型和消費者使用新能源車。目前,個別地方建設充電樁力度較大,比如北京、廣州規(guī)定新建小區(qū)停車位須100%具備安裝充電樁條件,同時也明確了其他場所的配建比例。
不過,不是每個地方都大力推進新能源汽車普及和建設充電設施,三四線城市、欠發(fā)達地區(qū)動作就不大。這可能就會影響到我國燃油車退出的時間安排。鑒于各地推行新能源汽車力度不一且部分城市空氣污染較為嚴重,筆者建議,除在國家層面整體推進新能源汽車外,也可以制定燃油車差別化退出時間表。
比如,在全國空氣質量排名中最后10名或者20名的城市,應該率先退出燃油車。因為機動車尾氣排放被認為是大氣污染的“元兇”之一。這些城市率先退出燃油車,空氣質量改善的效果會立竿見影。雖然很多污染嚴重的城市采取限制柴油車、提高油品質量的方法改善空氣質量,但效果應該比不上讓電動車徹底代替燃油車。
其他國家以“一刀切”的方式給出燃油車退出時間表,顯然是根據本國國情決定的。而我國的國情是,各地空氣質量不一樣,推動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力度也不一樣。因此,不妨針對不同地區(qū)研究制定不同的時間表,最晚時間表應不晚于2040年,最早時間表可以在2025年或者2030年。
據悉,已有部分國際汽車巨頭相應宣布了自己的時間表,如沃爾沃稱2019年不再推燃油車,豐田宣布將在2050年停售純汽油車。國內合資品牌車企和自主品牌車企似乎還沒有這種時間表或者說還沒有做好準備。只有早日宣布我國燃油車退出時間表,宣布部分城市率先退出,才能提醒、倒逼國內車企加快轉型步伐。
當然,僅用電動車替代燃油車是不夠的,還要加快改善發(fā)電結構,提高新能源發(fā)電比例。如此,電動車替代燃油車才更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