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將2015年定義為中國新能源汽車元年,但那時候只有很少一部分新能源車問世,更多的還是以概念車的形態(tài)亮相,以作為車企對于未來的儲備。但是2017年,新能源車如同井噴式發(fā)展,無論是傳統(tǒng)車企還是一眾造車新勢力,都把新能源車當做一種展示自身能力的手段。因此,我國的新能源造車運動開始陸續(xù)上演,同時隨著更多資本的介入,這場造車運動也逐步走向了“高潮”。
于是乎,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版圖也逐漸變得更為清晰,曾經認為背靠大樹好乘涼,諸多新能源造車勢力扎堆,導致了在中國版圖內新能源工廠分布極其不平均,老牌工業(yè)區(qū)以及很多一二線城市還是車企首選。但是隨著新能源汽車行業(yè)的不斷發(fā)展,車企選址也不在拘泥于老牌地區(qū),轉而將目光轉向了一些三四線城市。所以我們這回就來聊聊我國的新能源汽車版圖,看看到底會呈現出什么樣的格局。
傳統(tǒng)新能源車企:往三四線城市轉移
對于傳統(tǒng)車企,他們基本上可以算是各自地區(qū)的標志性企業(yè),不過在標志之余,也會面臨諸多問題,包括了產能問題、運輸成本問題等等,所以說建立新的整車工廠也就勢在必行。但是在建新工廠的時候,又會面臨一些新的問題,對于工廠選址也是需要進行多方面考量,連同建設成本、人工成本、運輸成本等等都要計算在內,所以也就造成了眾多傳統(tǒng)車企在選址建廠的時候,從較大城市向一些三四線城市轉移。而在三四線城市建廠,除了對車企是一個降低成本的好方法,同時對于所在城市本身,也能夠在工廠的帶動下,提升地方經濟,所以對于雙方來說,何樂而不為呢。
新興新能源車企:東南沿海是首選
對于一些新興的新能源車企,他們之中的絕大多數選擇了在我國東南沿海的二三線城市建立整車工廠。對于這些車企來說,地方經濟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時該地區(qū)也需要沒有標志性車企的存在,這樣也就為這些新興新能源車企的存在奠定了基礎。像云度選擇福建莆田、愛馳億維選擇江西上饒、游俠汽車選擇浙江湖州、小鵬汽車選擇廣東肇慶都是屬于此類范疇。同時,所在地政府也勢必會給予這些車企以大力扶持,對于這些車企來說,絕對會是事半功倍的結果。
而蔚來汽車則是走了一條不同的路,他們選擇與江淮合作生產,這樣則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建廠生產為企業(yè)本身壓力,同時也能夠保證出品質量,并且還能夠借鑒江淮在新能源領域的經驗。這樣的合作模式有點兒像外資企業(yè)和國內企業(yè)合作生產的路子。
合資/外資企業(yè):外企跟著國企走
為了應對明年就要開始施行的雙積分政策,很多國外車企紛紛開始跟國內優(yōu)勢新能源車企進行合作。最早傳出合作消息的是大眾以及江淮,隨后戴姆勒和北汽也在同一天簽署了合作意向,福特和眾泰也在近期確認了合作。而按照外企與國企的合作意向,無論是江淮大眾選擇合肥、北汽戴姆勒選擇北京,還是眾泰福特選擇在浙江,他們都無一例外的選擇了在合資國企所在地進行投資建設,而這樣的做法也可以看做是近水樓臺先得月,不管是像江淮大眾一樣生產第三品牌電動車,還是像北汽和戴姆勒一樣生產奔馳品牌電動車,也都會免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從而做到最快速的投入建設和生產。
東部仍然是熱門,西部也要開發(fā)
即便現階段是有很多車企將工廠選址在了西部,但是車企分布仍然是東部占了絕大部分,西部除了四川重慶之外,也很少會有車企的存在。而這樣的狀況,更多的還是歷史遺留問題,東部經濟發(fā)展本來就早西部很多年,早些年發(fā)展工業(yè)的時候,誕生了一汽和二汽,隨后依托于經濟的發(fā)展,又有北汽、上汽、廣汽等地方性車企,再往后越來越多車企陸續(xù)出現,但是相對集中,基本上就是東北華北一片、長三角一片、珠三角一片,而這三塊區(qū)域,也確實是國內經濟發(fā)展最好的地方。
但是隨著車企數量的不斷增加,東部地區(qū)的車企也逐漸趨于飽和,可選擇建廠生產的余地也越來越小,如何利用西部的大片開闊地,也就成了車企需要考量的事情。而對于新能源車企來說,現在已經有部分車企開始涉足西部,像吉利在西安、知豆在蘭州建廠,都是會進行新能源整車生產。而隨著日后東部地區(qū)選址建廠的難度增加,也許還會加上人工成本的不斷提升,相信在未來,會有越來越多的車企會將選址重心放在西部地區(qū)。
總結:
目前,傳統(tǒng)車企除了自身總部所在地之外,也在逐漸開始占據著一些非一線城市,新興新能源車企則是將目光瞄準了一線及準一線城市周邊的地區(qū)。但仍然還有少量車企將建廠首選選擇在西部地區(qū),所以按照現有格局,即便是將來有再多的新能源車企涌入,東強西弱的格局也不會發(fā)生任何變化,只能說因為東部地區(qū)數量增加,導致選址難度加大,使得車企選址建廠重心將會逐步往西部轉移,但是那也只是逐步縮小差距而已,也不會改變根本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