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充換電站預測分析

時間:2018-05-07

來源:網絡轉載

導語: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09萬輛,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4.34%,2022年將達到355萬輛。

2018-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充換電站預測分析

影響因素分析

一、有利因素

(一)政府補貼向充電補貼傾斜

2016年12月發(fā)布的《關于調整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明確指出,各級地方政府應結合本地實際,科學制定新能源汽車推廣方案,加大對新能源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的支持力度,加大城市公交、出租、環(huán)衛(wèi)等公共服務領域新能源汽車更新更換力度。能源局副局長也曾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上表示,今后補貼方向將從購車補貼向充電補貼傾斜,直至2020年新能源汽車補貼完全取消為止。

(二)新能源汽車發(fā)展帶動充換電站的需求

目前我國的新能源汽車保有量達到100.4萬輛,占全球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50%以上。2017年1-6月新能源汽車銷售19.5萬輛,其中純電動車銷量占比75%。電動汽車是未來中國新能源汽車發(fā)展的主要方向,而電動汽車的推廣必然離不開充電設施的有效覆蓋。此外,政府發(fā)展新能源汽車產業(yè)的決心從未改變。2017年7月4日由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主持召開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座談會上,馬凱提出了要抓好“三個統(tǒng)籌”和“四個創(chuàng)新”的要求,并堅定表示要“始終堅持發(fā)展新能源汽車國家戰(zhàn)略不動搖”,充分表明政府堅決發(fā)展新能源汽車的立場。隨著新能源汽車的發(fā)展,充換電站的需求也會愈發(fā)旺盛。

(三)智能充電技術日趨成熟

智能充電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大提升了電動汽車的充電效率,以ABB為例,其推出的直流快速充電機Terra63Z,輸出功率達到60kW,續(xù)航里程250公里的電動汽車30分鐘左右即可充滿,可滿足在路途中快速充電的需求。縮短充電時間,可以有效提高充電樁的利用率,拓展充電樁運營的服務和盈利空間。

二、不利因素

(一)行業(yè)標準不完善導致不兼容性問題突出

目前在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行業(yè)標準不完善,不僅導致各運營商平臺各自為政,合作不暢,所使用的充電卡和APP互不相同,而且已經建成的充電樁其接口和通信協(xié)議與新版的充電基礎設施國家標準也不兼容,這種缺乏通用性、開放性、使用效率低下的問題極大地限制充電基礎設施的發(fā)展。

(二)盈利模式模糊

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期投入較大,如果只靠充電費用收回成本則需要很長的一個周期。從電網企業(yè)的運營實例來看,充電設施閑置率較高,而前期建設成本較大,短期內難以依靠單純電費收入收回投資。并且充電基礎設施市場處于發(fā)展初期,行業(yè)內眾多廠商對于如何運營和管理充電基礎設施也都處在探索階段。

(三)打價格戰(zhàn)忽視用戶體驗

雖然現(xiàn)在盈利模式模糊,能實現(xiàn)盈利的企業(yè)寥寥無幾,但許多區(qū)域運營服務商為了跑馬圈地,在市場競爭中仍然大打價格戰(zhàn),只顧產品數(shù)量,犧牲產品質量,這種惡性競爭使得充電基礎設施質量良莠不齊。此外,盡管國內在發(fā)達的高速公路網絡有足夠數(shù)量的充電基礎設施,但是用戶體驗太差。價格戰(zhàn)壓低了利潤空間,使得運營商更難獲得足夠的回報率去繼續(xù)投入建設。

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測

2015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3.1萬輛,同比增長3.4倍;2016年,新能源汽車銷量達到50.7萬輛,同比增長53.1%;2017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77.7萬輛,同比增長53.3%。

我們預計,2018年我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到109萬輛,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34.34%,2022年將達到355萬輛。

圖表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預測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站數(shù)量預測

截至2017年8月底,我國電動汽車充電站數(shù)量為17,098個。我們預計,2018年中國電動汽車充電站數(shù)量將達到2.22萬個,未來五年(2018-2022)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3.16%,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充電站數(shù)量將達到3.64萬個。

圖表中投顧問對2018-2022年中國電動汽車充電站數(shù)量預測

中傳動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ww.surachana.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lián)系。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違反者本網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lián)網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最新新聞
查看更多資訊

熱搜詞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lián)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lián)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
回頂部
點贊 0
取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