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近年,人們期待超精加工技術成為可以給未來社會帶來巨大影響的技術,作為納米材料的一種,納米碳素材料受到巨大的矚目。納米碳素材料具有多樣結晶性及形態(tài),且作為加工性優(yōu)異并具有卓越特性的工業(yè)材料它能在很多領域被廣泛使用。其中碳納米管作為最受矚目的材料以其特殊的形狀及物理特性帶來了信息產業(yè)能源產業(yè)的革命,為人類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CNT是保持碳素六圓環(huán)構造平面,并以周期的圓筒狀卷起來的疊層構造也是氣態(tài)碳素纖維的一種,根據(jù)疊層數(shù)的不同它的寬窄也不同。構造分為一層SWCNT、兩層DWCNT、多層MWCNT三種。CNT的開發(fā)從VGCF開始已經有100年以上的歷史了。1800年代,在CH4C2H2等熱分解及CO的觸媒反應研究過程中認識了這種細小的纖維狀物質。到了1990年代,Hyperion公司和昭和電工將它用于工業(yè)化才得到發(fā)展。CNT生產技術被分為物理汽化單層方法、化學熱分解法、有機物前驅體法三類。制造方法和碳素纖維制造法類似,請參考Table1。近年,作為碳素材料的應用,碳素纖維和樹脂復合材料被應用在航空機機體材料上,儲存能源領域的Li離子電池被產品化并進入了應用階段。在本研究中,關注CNT的高熱傳導性,合成CNT-AI復合材料,開發(fā)高熱傳導性材料,而且根據(jù)在AC伺服電機定子框架放熱材料的應用試著開發(fā)出高性能高效率的電機。本報告內容如下:
(1)熱傳導率、機械強度、熱評價率的評價;
(2)CNT-AI復合材料應用電機放熱性的評價;
(30今后的課題;
2 CNT-AI復合材料的制作和基礎特性
2.1CNT-AI復合材料的制作
研究用的CNT是根據(jù)CVD法的VGCF,氣態(tài)成長法生成纖維化產生的直徑200mm,長200μm的CNT。在Fig.1顯示了CNT的原子模型圖和CNT-AI復合材料的SEM影像。
CNT形態(tài)比是10^4,外觀像黑色的棉花一樣。在制作金屬復合材料之前先試著做PPS樹脂復合材料。CNT和PPS樹脂的親和性較低直接讓PPS浸透比較困難。為了改善成型時的CNT的親和性有必要做界面活性處理。溶熔AI和CNT的親和性也是一樣的,做含有界面活性劑CF的方法。另,因為CNT在長遠上具有高熱傳導各向異性,為了有效率的施行熱傳導就有必要在復合材料上附加熱傳導各向異性。為了取得復合材料的均一性和各向異性,在制作CNT-AI復合材料的時候,AI的粒徑200μm的粉體和CNT攪拌后溶熔,采用邊施加壓力邊壓出成型的方式。在Table2和Fig.2有展示CNT-AI的復合材料的制作條件和CNT20wt%-AI的壓出成型后的外觀。
2.2熱傳導率和機械特性
測定CNT-AI復合材料的熱傳導率、機械破壞強度及熱膨脹系數(shù)。如Table3所示,CF和CNT含有量在合計約26wt%的條件下成型,并做成各個測定試料片。熱傳導率的測定試料:制作直徑Φ10mm,厚3mm,用Netzsch公司LFA457,破壞強度:制作拉伸強度試驗片(JISZ2201)使用英斯特朗型拉伸壓縮試驗機(島津制作所DCS-10T),熱膨脹系數(shù)試料:制作直徑Φ5mm,長20mm用真空理工公司制TM-7000M測定評價。
以前的AI:熱傳導率92W/mK,拉伸強度280MPa,但是制作的CNT-AI復合材料顯示的數(shù)值比以上數(shù)值都高。如Table3所示,試驗片No.2的熱傳導率徑方向169W/mK,軸方向173W/mK。我們也了解到隨著CF含有量的增加,破壞強度也隨著增加。隨著CNT含有量的增加,熱傳導率的增加減少了23wt%,我們對此現(xiàn)象非常有興趣。Fig4展示了CNT-AI復合材料的熱膨脹率和熱膨脹系數(shù)的溫度依存性。雖然隨著溫度的增加全體都膨脹了,但是軸方向的膨脹與徑方向的膨脹相比較因為大了一位所以徑方向的膨脹系數(shù)被認為是變成負數(shù)了。
3 電機熱傳導的模擬實驗
3.1模型和境界條件
用市面上銷售的熱傳導解析軟件測試法蘭角100mm的AC伺服電機的模擬。Table4展示了在FEM解析上用的計算機元素和電機部品的熱傳導率。解析模具在軸方向處1/4對稱,從勵磁線圈出開始發(fā)熱。境界條件就是暫定熱傳導各部品從定子外框處開始通過向外部放氣散熱。用FEM要素是三次元四面體10節(jié)點未知數(shù)。
Fig5展示了使用了AI定子框架的AC伺服電機的1/2對稱模型的熱傳導解析結果。勵磁線圈發(fā)出的熱量是85W/m^3,定子的境界條件設定為外部溫度15℃,熱傳達系數(shù)92W/m^2K。定常狀態(tài)溫度分布的線圈溫度:122℃,定子外框溫度60℃在定格運轉(電流5.7A,AC200V)線圈溫度107℃,可推測定子外框會產生45℃的溫度上升。
3.2使用CNT-A1的熱傳導模擬實驗
以前的定子外框材料A1的熱傳導率為92W/mK,本研究得出的CNT14wt%-A1復合材料的熱傳導率增加至171W/mK。在此,我們把定子材料換為CNT-A1復合材料,在AC伺服電機上進行了熱傳導模擬實驗。CNT-A1復合材料的熱傳導率變化時(CNT含量變化),線圈和定子外框的溫度變化的模擬結果為Fig.6所示,隨著定子外框的熱傳導率增加,線圈的溫度就減少,定子外框的溫度增高。因為定子外框的熱傳導率增加后,往定子外面散發(fā)的熱量增加了,因而降低了線圈的溫度,而當定子外框外外部傳遞的熱量超過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xiàn)溫度上升現(xiàn)象。這樣,同樣體格的電機使用CNT-A1復合材料的定子外框,就能有效降低線圈溫度。在線圈溫度達到臨界值前能增加的勵磁電流也可以得到提升,并隨之增加輸出。
通過FEM模擬實驗可以預測,使用CNT14wt%-A1復合材料將熱傳導率增加至171W/mK,線圈的溫度可以降低13℃降至114℃,而定子外框溫度則從4攝氏度上升至64℃。
4 AC伺服電機的制作和評估
4.1電機的制作和基礎特性
為了確認使用CNT1-A1復合材料的電機的放熱效果,對定子外框用A1材料制作和用CNTA1復合材料制作2種樣品做了特性評估。2個AC伺服電機的通用規(guī)格如Table5所示。形狀為法蘭角100mm,電機本體長120mm,質量4.5kg。如Fig.5所示,電機運轉中的溫度熱電對取輸出軸角度(B13-440)水平(y軸)33mm,上面(x軸)25mm的位置進行測定。
Fig.7顯示的是使用CNT1-A1復合材料制作定子外框的AC伺服電機。CNT1-A1復合材料的基地是條形模樣,通過黑色噴涂后得出光滑的表面。另外,電機的特性評估時,在輸出軸和反面設置了用于檢測位置、速度的光電編碼器,電機的控制器使用的是TA8110N725E107(多摩川精機生產)。
兩種電機的“扭矩--旋轉圈數(shù)”特性分別為旋轉數(shù)0時扭矩10.2Nm和旋轉數(shù)4510時扭矩0的直線型。電流--扭矩特性為額定扭矩3.3Nm,額定電流5.6A時扭矩顯示為定數(shù)0.59Nm/A。
測試的結果證明,定子外框用A1或CNT1-A1復合材料制作,電機的特性等值,可以開始進行放熱實驗。
4.2電機的放熱特性
用A1和CNT1-A1復合材料制作的定子外框的2種電機在相同負載條件下運轉,測試定子溫度和外部溫度。記錄溫度上升后到變化穩(wěn)定時的溫度變化,當定子溫度檢測位置的溫度變化為每0.5h不到1.4℃時,即可停止檢測記錄。線圈在電機內部不能直接測試溫度,所以利用線圈的電阻值的變化量進行計算。
Table6顯示的是旋轉速度3000rpm,負載扭矩3.3Nm條件下,3個測定點的溫度特性。定子外框使用CNT1-A1復合材料制作時,線圈溫度減少19℃,外框增加5℃,另外,減去外部溫度差,定子溫度上升3.6℃。線圈溫度降低的部分,可以增加相當數(shù)量的勵磁電流。使用CNT1-A1復合材料的放熱特性的效果得到確認。
Table7顯示的是用CNT1-A1復合材料制作定子外框的電機的特性設計值和檢測值。使用CNT1-A1復合材料的電機的線圈、圈數(shù)、其他材料都完全相同,其特性效果和使用A1材料時等價。但是,使用CNT1-A1復合材料可以降低線圈溫度,改善放熱特性。
根據(jù)溫度特性試驗的結果,使用CNT1-A1復合材料的電機比使用A1材料的要節(jié)能16%。這表示使用CNT1-A1復合材料的電機的額定運轉電流可以增加6.8%。也即是說,額定電流可以從5.6A增加到6.25A,額定扭矩可以從3.5Nm增加到3.7Nm。
4.3今后的課題
CNT1-A1復合材料的開發(fā)和電機應用研究的結果為:可以改善放熱特性,達成電機的高效率化。但是,如下所示,還有幾個今后必須研討的問題的。(1)CNT材料的價格為1萬日元/kg,價格高,(2)CNT的物理性質的未知點多,還不能保證對生物體的安全性,(3)制作跟金屬這些親和性低的復合材料時,需要高壓裝置。
5 總結
納米技術是能對將來進行大變革的技術,其中碳納米管作為高熱傳導材料倍受關注。本研究是作為CNT1-A1復合材料開發(fā)和產業(yè)應用,改善AC伺服電機的放熱特性。研究開發(fā)所得成果總結如下:
CNT25wt%以下的CNT1-A1復合材料制作成功,熱傳導率均勻,是原來的A1材料的2倍的特性。
制作CNT1-A1復合材料時,開發(fā)出了新的使用碳纖維的方法,改善溶融A1的親和性。
通過將CNT1-A1復合材料應用在電機定子外框來改善放熱特性的試驗成功。另外,明白相同體格的電機可以增加6.8%電流。
最后,本研究是應文部科學省地域科學技術振興事業(yè)輔助事業(yè)(長野縣TECHNO集團)的委托,將2002~2006年的成果進行總結。其中得到了信州大學工學部遠藤教授、杉本教授、森本協(xié)調的大力支持。非常感謝。另外,論文中沒有聯(lián)名記載的多摩川精機株式會社Spacetronics研究所久保田明良主任技師、中田主任技師幫助進行了電機特性測試。非常感謝。
中傳動網(wǎng)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wǎng)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和視頻文件,版權均為中國傳動網(wǎng)(www.surachana.com)獨家所有。如需轉載請與0755-82949061聯(lián)系。任何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轉載使用時須注明來源“中國傳動網(wǎng)”,違反者本網(wǎng)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本網(wǎng)轉載并注明其他來源的稿件,均來自互聯(lián)網(wǎng)或業(yè)內投稿人士,版權屬于原版權人。轉載請保留稿件來源及作者,禁止擅自篡改,違者自負版權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關注伺服與運動控制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直驅與傳動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關注中國傳動網(wǎng)公眾號獲取更多資訊
- 運動控制
- 伺服系統(tǒng)
- 機器視覺
- 機械傳動
- 編碼器
- 直驅系統(tǒng)
- 工業(yè)電源
- 電力電子
- 工業(yè)互聯(lián)
- 高壓變頻器
- 中低壓變頻器
- 傳感器
- 人機界面
- PLC
- 電氣聯(lián)接
- 工業(yè)機器人
- 低壓電器
- 機柜